宝山区高价旧书回收免费咨询
将旧课本循环利用符合环保节约概念。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排名世界第一位,一年内针对所有学生课本的纸张消耗量将无比庞大。若能循环利用,将会大大降低教材出版数量,从而减少纸张在学生课本上的相对浪费率,相当于挽救了大批的树木。
“古籍收藏爱好者可以做一个专题收藏,这样既满足了古籍收藏的愿望,也不会投入太大的财力。”刘立勋建议,“对于初入门者,还是先从一些单本的印刷古籍,如《三字经》、《百家姓》等藏品入手。”刘立勋表示,初入门者应多看古籍收藏入门书,如陆昕的《闲话藏书》、田涛的《田说古籍》、谢其乐的《古书收藏》。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并非古籍都有投资价值,一些当时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数量很多的古旧书籍,价值并不是很高。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要高价买了便宜货。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何谓旧书?按照我的理解,通常不外乎两种:一是指出版时间久远的书籍,二是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同样,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喜欢看新书,而对旧书是对所谓过时的旧书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弃之如敝履。应该说,喜欢读新书,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没有什么不对,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各种信息令人眼花缭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即便如此,也决不意味着就可以将旧书束之高阁,甚至一股脑儿扔到废品站。其实,旧书中不乏经典,而且出版时间越是久远的书籍,越是经典,越是受用。相比较而言,很多经典的旧书往往比那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新书更有味道,也更有价值。事实上,书越久非但不会贬值,反而还可能增值,一如考古,越古老越值钱。须知,经典的东西不会过时。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喜欢读旧书,读经典,他不仅读过二十四史等重要历史书籍,还读过很多外国名著。很多著作都是多次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读了三遍。很多经典的书,不仅毛泽东自己爱读,而且还推荐给其他人看。据说,毛泽东就喜欢《何典》一书,在延安时期,他还曾两次寄书给在苏联求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事实上,当自己读到一部好书,哪怕是旧书,如果能有知音共鸣一下,一如一个爱美的小姑娘穿了件新衣裳当即就找到了镜子,那种感觉实在太美了。也许有人会问,当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在加快,新书都读不过来,哪还有时间读旧书?这其实是陷入了一个误区。一方面,旧书和新书都是书,只要是有用的书,就是好书,都应该读;另一方面,很多人之所以只热衷于读新书,除了所谓的忙,没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浮躁心理在作怪罢了。对很多人来说,忙其实是一种借口。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应酬有时间,打牌有时间,就是读书没有时间。借用一句看似低俗但很形象的话说,“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总是有的”。其实,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旧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所谓:书到“旧”时方恨少。明乎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喜新而不厌旧”的读书观,在享受新书的同时,善待旧书,多读旧书,常诵经典,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套印本:套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套印。套印本: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而印成的书本。套版印本: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朱墨套印本:以朱和墨两种颜套版印成的书本。多套印本:用三种以上颜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四、五套印本等。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