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区特种老邮票回收中心
邮票是其中一种精巧、灵活并容易普及的表现形式,比如集邮者通过敦煌壁画邮票,就可以欣赏这一艺术杰作。还有很多表现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雕塑和山川河流、城市风光的邮票,集邮者通过这些邮票,如同走进一座座艺术殿堂,观看高水准的艺术展览,得以美的陶醉和享受。集邮也是一种怡情,是一种积的休息方式,是一项充满趣味的娱乐活动。集邮可以调剂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整理和欣赏、耐心的好惯。集邮品,就像读小说,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那样,在娱乐中把有益的知识留在记忆里。
邮票上的志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票面底部印有邮票发行序号和年代,称志号。如1952年7月7日发行的,《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印有"纪16.4-1""纪16"表示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的6套;"4-1"表示这套邮票有4枚,这是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78)1952",(78)表示管枚邮票在纪念邮票里的总编号,"1952"是这套邮票的印制年代。中国首次便使用"纪"字头发行邮票,是从1949年10月8日的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开始,到1967年3月10日纪124《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邮票止。其间共发行"纪"字头的纪念邮票124套。特种邮票的表示方法与纪念邮票相同,只是将"纪"字改训"特"字。从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取消了这种志号。从1970年8月至1973年10 月发行的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又印上新编的连续号,右边印有印制个代。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山)》邮票底部左边的"(1)",是连续编号,"1970"是印制年份。从1974年开始,邮票编号又使用"J"表示纪念邮票,"T"表示特种邮票。例如,1974年5月15日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底部左边印有"J1(3-1)","J"表示纪念邮票,"1"是套。(3-1)表示这套邮票共3枚,这是其中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1974"是印制年份。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上的标志。这种志号对收集邮票很方便,不必查看邮票目录就能了解每枚邮票的印制年份、全套枚数、总编号。
邮票刚刚诞生的时候并没有齿孔,使用邮票时都要用剪刀一枚一枚剪开,十分不方便,在邮票诞生14年后,打孔邮票的面试解决了这一不便。之后,这个方便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变成了邮票的标配。后来许多国家为了增加邮票样式,也有刻意发行无齿孔的邮票。
2017年“拜年”小版邮票大版大版张邮票,也称“邮全张”,是指邮票厂印制完成后以成品形式打包出厂,正式交邮出售的整张邮票。大版张面积较张枚数较多,小版张面积较小,全张枚数较少,一般在12枚以内,“小版张”被标为“版式2”,“大版张”被标为“版式1”,大版多用于拆单零售。值得指出的是,并不是地区发行的邮票都有大小版之分,例如台湾发行的邓丽君纪念邮票,就只有“大版”没有“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