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旧书本回收服务热线
旧书,汉语词语,拼音是jiùshū,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指出版时间久远的书籍;过去的书信;残破的书,线装书;古书。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 *** 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毁失了。
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始试点推广教材的循环使用。因此,二手书理应受到推崇。
泥活字印本:制造泥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从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铜活字印本:制造铜活字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书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缝下方(即下书口)都记有刻工的名字。这些名字,对一般图书来说,当初可能是为了计酬所留,同时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责任;对的图书,如佛经、佛像等来说,可能是为了积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因为一个人的技艺总有自己的风格,再参以记名,就很容易区别;同时,一个人的艺龄,如果从二十岁开始计算的话,一般的大约不会超过五十年,或者说,大体应在四十年左右。这样,我们凭藉刻工这两方面的因素,就不难从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论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体刊刻时间。这对辨别伪本亦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