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回收书本回收市场
包背装 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凶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线装 线装书是传世古籍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将旧课本循环利用符合环保节约概念。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排名世界第一位,一年内针对所有学生课本的纸张消耗量将无比庞大。若能循环利用,将会大大降低教材出版数量,从而减少纸张在学生课本上的相对浪费率,相当于挽救了大批的树木。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有一种质地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较为少见。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染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亦称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颜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作封皮。
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