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回收书籍回收电话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辨别伪籍善本,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以求使纸显旧。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大部分旧书本的命运只有两种,蒙尘或者变为废品。如何改变它们的厄运、提高它们的价值值得深思。经过仔细考虑,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高校设立相应机构,通过大力宣传,争取让应届毕业生离校之际捐出旧书本,并对其进行回收,供下届贫困学生无偿使用。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说明,此表示其的。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四川的锦江书、上海的同文书等等,这类书,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的情况复杂,对“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