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民国二手邮票回收服务热线
小全张小全张是把全套邮票印在一张小型纸上的邮票。它的图案、面值、枚数与同时发行的邮票相同,四周饰以花纹、图案及文字。在邮出售时,一般按面值,但也有高于面值出售。按面值作邮资使用加价部分不能充作邮资。《野生动物》特种邮票小全张小版邮政部门为满足集邮者需要,在发行的全版张之外另印制的小开张邮票。小版张四周一般印有边饰或特定的文字与图案。其特点是:所含邮票枚数比全版张少;邮票的面值、票幅、刷与全版张相同。
邮票上的志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票面底部印有邮票发行序号和年代,称志号。如1952年7月7日发行的,《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印有"纪16.4-1""纪16"表示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的6套;"4-1"表示这套邮票有4枚,这是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78)1952",(78)表示管枚邮票在纪念邮票里的总编号,"1952"是这套邮票的印制年代。中国首次便使用"纪"字头发行邮票,是从1949年10月8日的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开始,到1967年3月10日纪124《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邮票止。其间共发行"纪"字头的纪念邮票124套。特种邮票的表示方法与纪念邮票相同,只是将"纪"字改训"特"字。从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取消了这种志号。从1970年8月至1973年10 月发行的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又印上新编的连续号,右边印有印制个代。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山)》邮票底部左边的"(1)",是连续编号,"1970"是印制年份。从1974年开始,邮票编号又使用"J"表示纪念邮票,"T"表示特种邮票。例如,1974年5月15日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底部左边印有"J1(3-1)","J"表示纪念邮票,"1"是套。(3-1)表示这套邮票共3枚,这是其中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1974"是印制年份。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上的标志。这种志号对收集邮票很方便,不必查看邮票目录就能了解每枚邮票的印制年份、全套枚数、总编号。
编号邮票又称连续编号邮票,是指自1970年8月至1973年10月发行的不分类别、套别,采用统一连续编号形式的邮票,共21套95枚,连续编号为1—95,集邮界习惯上称这一时期发行的邮票为“编号票”。实际上编号票和前期发行的“文”字邮票一样,也属于“文革”时期较为特殊的邮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价格起伏很大,它们与中低档的邮票价格差异会越来越大,只适合少数狂热爱好者和有雄厚资金的人,它们的收益巨大。分为新老两种,用汉字和字母区别。早期纪念邮票用“纪”表示,后来的纪念邮票用“J”表示。它有以下特点:一般以人物或者事件为标志,每一张邮票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纪念意义。设计制作时用的颜比较鲜艳,用的金粉较多。具有浓厚的政治彩,有大的教育启发作用,受到国家,地域限制,世界意义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