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上门旧书本回收
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写本:缮写而成或印刷而成的传本。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等,亦称写本。
旧 书书是一种工具,是传播文化知识、教授技能的一种文字载体,是文字变化组合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传承。书无新旧;不同类别的书涵盖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文化修养。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有名的藏书家。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字(草书似秀字);进卿单署徐字,徐又省作余;何甫或署何,或署甫,何又省作可。又有张(或作弓)、杨(或作木易)、翁、董、章、郑、陈、方、于、洪、良等单字,与明初补版署双名者,其风格迥乎不同……(《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纪传类》)可这个本子是“真为元刻元印”。(同上)看得出,这里考订的依据主要就是刻工。刻工的重要可见一斑。就目前而论,我国可考的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为曹元忠雕刻观世菩萨像,此像上图下文,末署“匠人雷延美”。原物出敦煌,可惜已被法人伯希和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