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二手回收书籍回收市场
旧书本的回收与利用能够节约相当多的资源,这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现阶段,人们正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本项目十分符合当今主题。其次,对于捐赠旧书本的应届学生来说,这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对个人成长非常有利。
古籍。广义上的古籍品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乾隆中期以前的线装书,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古籍。这类书大部分已被国家划定为文物范畴,且由于距今时间较为久远,历经近代历次战火、劫难后留存下来的数量少,所以价格不菲。此类书门槛太高,不宜大众收藏。另一类是乾隆中期以后至民国初期的线装书。这类书存世量不算稀少,价格相对于前者更低,但是由于古籍的字体均为繁体,且不少书籍没有断句,所以一般大众读起来会觉得晦涩、不易懂。因而其价值鉴别需要文学、版本学等较强的知识。这类书籍适合入门较久,具有较强功底的藏家收藏。
*** 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 *** 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出版的《格致汇编》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有名的藏书家。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