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旧书本回收热线电话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 *** 的,也有白,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古书收藏的知识按照图书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书籍系指那些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传主张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创作,用文字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为标准,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相传孔子删述《六经》,“韦编三绝”,可见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缣书”。《墨子》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这是对纸书出现以前书籍制作材料的高度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