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旧书籍回收电话
古籍。广义上的古籍品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乾隆中期以前的线装书,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古籍。这类书大部分已被国家划定为文物范畴,且由于距今时间较为久远,历经近代历次战火、劫难后留存下来的数量少,所以价格不菲。此类书门槛太高,不宜大众收藏。另一类是乾隆中期以后至民国初期的线装书。这类书存世量不算稀少,价格相对于前者更低,但是由于古籍的字体均为繁体,且不少书籍没有断句,所以一般大众读起来会觉得晦涩、不易懂。因而其价值鉴别需要文学、版本学等较强的知识。这类书籍适合入门较久,具有较强功底的藏家收藏。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更佳。原料用石竹,微黄,较毛边稍次。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为合宜。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做书皮。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印书多采用。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大部分旧书本的命运只有两种,蒙尘或者变为废品。如何改变它们的厄运、提高它们的价值值得深思。经过仔细考虑,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高校设立相应机构,通过大力宣传,争取让应届毕业生离校之际捐出旧书本,并对其进行回收,供下届贫困学生无偿使用。
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书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缝下方(即下书口)都记有刻工的名字。这些名字,对一般图书来说,当初可能是为了计酬所留,同时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责任;对的图书,如佛经、佛像等来说,可能是为了积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因为一个人的技艺总有自己的风格,再参以记名,就很容易区别;同时,一个人的艺龄,如果从二十岁开始计算的话,一般的大约不会超过五十年,或者说,大体应在四十年左右。这样,我们凭藉刻工这两方面的因素,就不难从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论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体刊刻时间。这对辨别伪本亦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