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上门回收书籍回收收购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产自四川。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九百多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系列重大发明,不但使书籍的社会生产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人类文明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