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门回收书本回收地址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更佳。原料用石竹,微黄,较毛边稍次。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为合宜。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做书皮。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印书多采用。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又称洋连史。与连史纸大致相似,但颜稍黄。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纸薄而脆,不利于保存。这种纸出现较晚,清末民初始用于印书,中华书排印的线装本《四部备要》。日久纸面上会因老化而出现 *** 斑点。为机制纸。颜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涩,质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纸。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黄,本槽纸白,广东广雅书“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
套印本:套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套印。套印本: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而印成的书本。套版印本: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朱墨套印本:以朱和墨两种颜套版印成的书本。多套印本:用三种以上颜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四、五套印本等。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故名。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九百多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系列重大发明,不但使书籍的社会生产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人类文明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