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民国邮票回收上门收购
邮票上的折痕如何消除如果是轻微的软折,可以拿着邮票的两端(用镊子或戴手套),使邮票朝与软折相反的方向弯曲,来回几次,软折就会慢慢消失,起码也能减轻一些。只要操作得当,这种方法对邮票没有伤害,但只适合针对软折采用。如果是价值较低的信销邮票,还可以将有褶皱的邮票放在清水中浸泡十几分钟,然后放在两张吸水纸之间用平整的玻璃板夹紧,干后就可以恢复平整。但是这种方法要下水,因此不能用于价值较高的新票。
邮票刷,是邮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别邮票的一项内容。雕刻版雕刻版印刷的原版是雕刻艺术家运用线条和点子表现图案深浅明暗的层次,用手工在钢板上精雕细刻加工而成。印刷到纸上显现出清晰的线点,用放大镜观察时雕刻线条像浮雕一样有绘画笔触似的刀锋,用手指在纸上轻轻抚摸时图象轮廓处明显地在凸起的手感。雕刻版印刷既富有版画的艺术性,又难于仿制伪造,所以是印刷钞票、邮票等理想的方法。我国早期的雕刻版邮票是用平台机单张纸印刷的,这种印刷机压力大,而且印刷前先把纸张润湿,使之更易着墨,印出来的线条、点子十分光洁、完整、厚实,质量效果十分好。如我国50年代发行的《伟大的祖国》等邮票,拿今天的水平评价,仍是耐人寻味的。现代的雕刻版邮票,大多是高速轮转机用卷筒纸印刷的。机上有喷粉防粘或远红外线干燥装置,印刷前不需润湿纸张,印刷后也不用衬纸,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由于工艺与原材料的改进,印刷质量也很有特。如瑞典印制的单雕刻版邮票,雕刻、印刷的质量都。我国印刷的单雕刻版《人民公社》等邮票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版多雕刻版邮票,其制版工艺与常规的雕刻版制版是一样的,只是在印刷机上有几个(一般为2—4个)上墨辊装置。根据邮票的原稿设计,把上墨辊的不着墨部分切割掉,只留下着墨的部位与印版有图纹吻合,每个上墨辊输送一种颜的油墨到版面图纹的不同部位,使印版版纹饱满地得到几种颜的油墨,印到白纸上就呈现出彩的效果。其颜的彩效果是几种颜的拼,并在与的交接处有串。如果原稿设计得好,其串处也能产生的效果。如法国有很多一版多印制的邮票,由于在图稿设计时精心构思,印刷工艺运用得当,加上纸张油墨互相适应,所以在印刷彩效果方面具有引人的魅力。我国的普20《北京风景》高面值邮票和《庐山风景》特种邮票第2图,都是用一版多雕刻版与照相凹版套版印刷的。目前世界上只有捷克斯伐克还保留有较老的平强印刷机印刷彩的雕刻版邮票。他们在印刷时先印一个颜,晾干后再印第二个颜,以此类推,有时5至6个颜套印,虽然生产效率很低,生产成本较高,但其印刷质量是很精美的。
特种邮票大量发行,使邮政部门和集邮界不得不承认为一个新的票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正由于特种邮票问世较晚,这一票种在国际集邮界还没有统一的称谓。不少国家称之为专题邮票、主题邮票或宣传邮票。我国于1950年即定名为特种邮票,是定名最早的国家之一。
邮票上的志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在票面底部印有邮票发行序号和年代,称志号。如1952年7月7日发行的,《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印有"纪16.4-1""纪16"表示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的6套;"4-1"表示这套邮票有4枚,这是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78)1952",(78)表示管枚邮票在纪念邮票里的总编号,"1952"是这套邮票的印制年代。中国首次便使用"纪"字头发行邮票,是从1949年10月8日的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开始,到1967年3月10日纪124《向32111英雄钻井队学》邮票止。其间共发行"纪"字头的纪念邮票124套。特种邮票的表示方法与纪念邮票相同,只是将"纪"字改训"特"字。从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取消了这种志号。从1970年8月至1973年10 月发行的邮票,在邮票底部左边又印上新编的连续号,右边印有印制个代。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山)》邮票底部左边的"(1)",是连续编号,"1970"是印制年份。从1974年开始,邮票编号又使用"J"表示纪念邮票,"T"表示特种邮票。例如,1974年5月15日发行的《万国邮政联盟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底部左边印有"J1(3-1)","J"表示纪念邮票,"1"是套。(3-1)表示这套邮票共3枚,这是其中枚。邮票底部右边印有"1974"是印制年份。邮票志号是新中国邮票上的标志。这种志号对收集邮票很方便,不必查看邮票目录就能了解每枚邮票的印制年份、全套枚数、总编号。